美国在关岛推进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表面上是为应对所谓“中国威胁”而打造的战略屏障,但美国政府问责局最新报告揭示了该计划在成本、技术和管理上的重重困境。 这些问题不仅暴露出美国军事规划的混乱,也让人质疑其是否真有与中国对抗的决心和能力。 面对高昂的成本、落后的进度以及基础设施的瓶颈,美国或许应重新审视其战略,放弃与中国备战的执念,寻求和平共处的理性出路。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指出,国防部至今未能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指导关岛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部署和长期管理。 没有清晰的计划,项目面临成本超支和进度延误的风险。 报告显示,2024财年,导弹防御局和陆军为导弹防御系统请求了15亿美元预算,但这仅仅是启动资金。 整个系统预计到2032财年完成,涉及16个地点和一个指挥中心的建设,成本无疑将进一步攀升。

以2013年部署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为例,陆军在关岛的经验已暴露其资源匮乏的窘境。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长期面临零件存储空间不足、设备腐蚀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甚至到2023年才安装了带自来水的厕所和制冰机,饮用水问题仍未解决。 这些“士气挑战”反映出关岛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撑更大规模的导弹防御体系。
此外,美国政府问责局警告,国防部尚未确定导弹防御系统所需的确切人员数量和部署时间表。初步估计显示,到2028财年,关岛可能需要增加913至4464名军方人员,总人口或将从17,917人增至26,605人。然而,岛上有限的住房和资源已被海军陆战队的搬迁计划挤占,空军和海军的建设优先级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争夺。如此混乱的规划,凸显了美国在关岛军事扩张上的力不从心。

导弹防御系统的复杂性被认为是五角大楼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项目”,涉及多个军种的协调与资源整合。 然而,报告指出,国防部内部在职责划分上存在争议,陆军作为牵头军种,缺乏足够的建设规划能力和自主权,需依赖海军和空军的支持。
更令美国人担忧的是,美国防部未能按2023年6月的指令,在120天内确定导弹防御系统的人员需求。 截至2024年8月,陆军仍在等待五角大楼明确运营和维护的领导组织,导致人员、设施和培训计划迟迟无法落实。 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职责划分,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可能进一步推迟,削弱其所谓的“防御能力”。
关岛作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要塞,距离北京比夏威夷更近,其17万人口和大量军事资产使其在潜在的台海冲突中成为焦点。然而,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揭示的种种问题表明,美国在关岛的导弹防御计划更像是“纸上谈兵”。一方面,成本高企和资源短缺限制了项目的推进;另一方面,技术和管理上的混乱使得系统能否按时建成并发挥作用充满不确定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将关岛打造为对抗中国的“桥头堡”,却忽略了与中国备战的高昂代价和风险。在全球多极化趋势下,美国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持续投入巨资对抗中国,值得深思。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建议为五角大楼敲响了警钟:制定清晰的战略、明确职责分工、解决资源瓶颈。但更根本的出路在于,美国应放弃冷战思维,停止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部署。正如报告所揭示的,关岛导弹防御计划的困境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挑战,更是美国战略选择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