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中美在新加坡签署了“补充谅解协议”,标志着持续紧张的中美贸易战中,围绕乙烷与稀土的博弈暂告一段落。协议约定中国依法审批稀土出口申请,而美国则取消对华乙烷出口限制。然而,协议的签订并非终点,而是这场复杂博弈中一个微妙的转折点。
这场“筹码对决”的核心,在于稀土和乙烷这两种战略资源。美国最初试图利用其对华乙烷出口的优势地位,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上让步。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信心满满地宣布限制对华乙烷出口,妄图以此掐断中国石化产业的供应链,进而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问题上妥协。当时的美国,每天向中国出口22.7万桶乙烷,这笔交易占据了美国乙烷出口总量的一半,是美国能源出口的“摇钱树”。特朗普政府似乎笃定,以此为筹码,能够轻松换取中国的稀土资源。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禁令一出,美国乙烷库存迅速堆积,港口仓库爆仓,出口商叫苦连天,损失惨重。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政府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政策,例如允许乙烷装船运往中国,却禁止其在华港口卸货,更是让美国出口商雪上加霜,面临巨额违约罚款,月损失高达1.2亿美元。
面对国内企业的强烈抗议和巨大的经济压力,特朗普政府最终不得不取消乙烷出口禁令,但却为时已晚。 这一“180度大转弯”不仅没有挽回局面,反而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信誉。
与此同时,中国早已做好准备。早在特朗普政府实施乙烷禁令之前,中国便迅速寻找替代供应商,沙特阿美率先与中国签署了200万吨乙烷供应协议,填补了美国留下的缺口。阿联酋等中东巨头也纷纷加入,中东在中国的乙烷进口市场中的份额从35%飙升至48%,而美国则跌至20%以下,彻底丧失了“主力供应商”的地位。俄罗斯也积极参与其中,计划在2026年向中国供应100万吨乙烷。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积极推进乙烷的自给自足计划。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页岩气田扩建项目进展迅速,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1000万吨乙烷的自产能力,这相当于完全取代了美国之前的对华出口量。中国商务部公开表态,未来中国的乙烷供应将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绝不容许任何国家对其进行“卡脖子”。
在稀土问题上,中国同样展现出强硬姿态。2025年上半年,中国批准了欧盟和日本的稀土出口申请,但美国的申请却因“合规问题”而被搁置。 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稀土出口许可证的发放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和国际合规标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操纵乙烷价格来施压中国,但这一策略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中国宁愿转向中东和俄罗斯,也不愿屈服于美国的胁迫。
这场围绕乙烷和稀土的博弈,远不止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较量,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格局。美国政府仓促的行动,最终导致其在乙烷市场上被中东和俄罗斯超越,并使其在稀土问题上陷入被动。 美国开始加紧开发国内稀土矿,但短期内难以缓解其供应链的压力。
美国商会警告,如果特朗普政府在7月9日关税“暂缓期”结束后仍然拿不出实质性的谈判成果,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危机将进一步加剧。虽然中美双方可能会在未来发布更具体的谈判备忘录,但前景依然不明朗。美国若继续玩弄“出尔反尔”的把戏,只会让其在稀土问题上更加被动。 中国的策略不仅稳固了自身在乙烷和稀土市场的优势地位,也促使其他国家重新审视自身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