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们日常用餐中会发现,餐厅送个东西、让顾客刷好评是个很常见的行为。你们怎么筛选和规避这样的行为,来保证必吃榜榜单的客观性?
A:首先,我们平台的立场是坚决反对这样的行为。第二,我们每年都会对所有商家进行强力宣导,帮助他们理解刷好评对生意经营并不是一个良好方式。第三,我们背后有强大的公信力算法团队,团队同学也会自己做线下的抽查、监控、暗访等等,包括在用户端做访谈,杜绝大家因过于追求结果带来的动作变形。
Q:刚刚发布会上提到一个用户消费决策的趋势,是“从效率优先到体验至上”。一般而言,大连锁往往需要效率制胜,单体店更容易把体验做到极致。据你们的观察,连锁餐饮在上榜餐厅中的占比在变高还是变低?
A:必吃榜在最近两年已经跟着我们的用户去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及地区,比如说 2024 年必吃榜新开了 50 多座城市,今年又去往了更多海外地区和中国的更多地方。所以这些城市有更多的小店被探索,也有当地特色区域小连锁出来。
在大城市里,我们看到体验、服务都好的店,连锁品牌也有,这是不冲突的。只是随着用户写的高质量评价越来越多,线下真实物理世界中被发现的街头巷尾的小店也越来越多,所以结构上没有变化,但是我们发现了更多新鲜的点。
Q:站在平台视角看,你们发现什么样的连锁品牌在这两年更受消费者认可?
A:好吃、不贵、体验佳的产品,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这三者是一个非常难达到的均衡,也是必吃榜的初心。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我们榜单中的每一家店都会清晰标注出是哪一家。我们更关心的是某一家店,而不会过多关注它是否连锁经营。即使它是连锁,但店与店之间也会有差异。
Q:必吃榜上的一些小店,其实在其他很多榜单上也会看到,包括也有明星、网红在推荐。你们如何能挖掘更多小众的优质餐厅?
A:我觉得这是一个产品问题。一个榜单的来源有几种方式,其中一种是统计,它得有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数据,我们才能看到和知道。“必吃榜”这类基于大众真实评价评选的榜单,就是这种。
如果一个店特别好,极少人去过,那么靠统计是发现不了的,它需要靠推荐的规律。这类似音乐领域的某一个电台DJ,一首歌可能只有他听过,他说出来之后大家才会去听。不同类型的店需要有不同方式把它挖掘出来,单靠统计规律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Q:大众点评的商家和美团平台的商家,在整个生态繁荣中的关系是什么?必吃榜的上榜餐厅怎么在美团平台体现出来?
A:大多数商家是两边同时都有。但可能有些餐厅只适合线下去吃,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商家必须线上线下都做,不是说点评的商家必须要开通外卖。
必吃榜在公信力方面的原则也非常严格,不会因为商家跟我们有任何商业化的关系,而影响评审。大众点评在美团内部是一个独立事业部,在发布榜单前,其他部门也完全不知道谁会上榜。
Q:接下来,大众点评在商业化方面的侧重点或考量是什么?
A:首先说明一下,点评的评价数据完全基于用户的真实评价,这个App本身其实没有所谓的商业化目标。
但从我们的能力层面看,必吃榜榜单其实能帮助上榜商家在它的商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我们也希望能帮用户发现更多新鲜的、美好的美食,让大家更好地生活。
有部分餐厅上榜后,线上套餐销售额能提升近50%。我们也马上会上线“必吃榜套餐”这样的一些营销活动,帮助消费者体验到上榜餐厅的招牌菜,也让上榜餐厅的好味道被更多人知道。
Q:所以本质上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帮助商家提升他们的营收。
A:对,帮助商家起宣传作用。其实大众点评这个组织内部,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要背商业化指标,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
Q:大众点评会跟酒旅业务有更多打通或合作吗?文旅方面的因素会纳入“必吃榜”的评判标准吗?
A:我们今年还有必住榜、必玩榜。比如北京其实有很多小众的地方值得去,北京菜里也有很多小店特别好吃,本地人都不见得全知道。我在北京生活了快30年,之前看必玩榜的初步名单,好多店我自己都没去过。
其实大家在大众点评上一直能享受到酒旅、票务的预订服务,而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榜单信息,让用户有更多新的发现和体验。
谈变化:点评是一个独立业务,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