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富永道
作者:九尾
今年的餐桌闲谈,总离不开一句抱怨:“货早发了,钱还没到。” 产销两旺的时代,合同刚敲定、发票一寄出,货款就按时落袋;如今,货是早已送到库房,但同样一张票,却要拖到下个季度、甚至下个财年才见影子。
账上数字在涨,口袋里的现金却在缩——这正是经济遇冷最直观的体感。截至 2024 年报,全部 A 股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约 9.33 万亿元。仅一年时间,应收账款就较同期又多压上了 3 000 多亿元“欠条”。
对一部分企业来说,这些欠条只是放长的账期——钱虽慢,却终会到手;对另一些企业,它们可能变成越勒越紧的紧箍咒:利润看着漂亮,却有九成都仍躺在客户那端。要弄清“欠条”背后的命运差别,我把近 5000 家上市公司摆到同一根刻度上,用最直白的指标——应收账款 ÷ 净利润——给每家公司量“体温”。
为什么选这条刻度?
- 净利润会告诉你账面赚了多少钱,应收账款提醒你其中有多少还停留在客户手里;两者相除,就能看出企业每挣 1 元,要垫多少“回款赌注”。
- 不论建筑还是白酒,生意的终点都是“把钱收回来”。这个比例能把毛利、成本千差万别的行业摆在同一条基准线上,分出谁靠赊销冲规模,谁靠现款收利润。
- 比值越高,利润越依赖赊销,现金流越悬;比值越低,现金与利润越匹配,企业越能在寒潮中站稳脚跟。
接下来,我们就沿着这根刻度,看看 9.33 万亿元的应收账款里,哪些正被当作慢慢回流的救命绳,又有哪些已经悄悄成了随时收紧的紧箍咒。
压垮稻草:纸面光鲜,一触即碎
摊开榜单,十家公司横跨设计服务、精细化工、成套装备、军工通信、耐用消费品、轨交系统、钢材外加剂、软件运维、网络安全到通信设备等十来条赛道;可一读财报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画像异常清晰:利润薄、应收高、现金流先于利润亮红灯。
杰恩设计是最极端的样本。2023 年净利不到 1000 万元,应收账款却逼近 60 亿元,“账利比”≈6000 倍。设计费在工程付款优先级排位靠后,地产、公建双降温时,只要一笔项目款延宕,这点利润就会瞬间坠入亏损。
哈空调多年在盈亏线上游走。去年净利刚过 500 万元,应收账款却超过 6 亿元(≈120 倍)。暖通 EPC 项目周期长,本就要先垫设备、后结算;如今大项目缩量,付款节点再度往后拖,经营现金流已连续三年为负,坏账哪怕小幅计提都足以吞掉全年盈利。
火星人是“渠道压货拖长账期”的现场样本。集成灶概念让收入看似还在爬坡,但应收账款已接近净利润的 9 倍。过去三年,它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从 19.5 次 断崖式跌到 8.6 次,回款周期由不到 20 天 拉长到 42 天——几乎翻了一番。疫情放开后,经销商为了抢货先把库存压满,终端零售却复苏偏慢,库存和账款一起膨胀;如果同店销售继续疲软,账面利润再亮眼,也难掩现金流收紧的现实。
榜单中排名四到十位的海格通信、鼎汉技术、天铁科技、金现代、麒麟信安、普天科技同样面临“先交付后收钱”或“项目账期拉长”的困境:军工大单、轨交集成、钢材添加剂、行业软件、安全与通信设备——无论赛道如何花哨,只要回款节点被推迟,利润的缓冲垫都会迅速被削薄。
把这十家公司放在一起,高账利比背后的触发场景大致落在三类:
l工程类项目制: 设计、EPC、轨交系统,结算节奏取决于甲方资金和验收进度。
l长账期行业: 军工、出口化工,大多数订单 90–180 天甚至跨年度收款。
l渠道压货抢规模: 耐用消费品、部分软件服务,先把货铺出去或系统上线,再慢慢等经销商或甲方回款。
在上行周期里,这些公司靠赊销和垫资换增长,看起来风光;可一旦需求掉头或客户信用收紧,账期就像回弹的皮筋,先抽紧现金流,再侵蚀利润。账面数字依旧漂亮,风险却已在暗处堆积——“财务稻草”此时已从救命绳悄悄变成紧箍咒。
“救命稻草”公司 TOP 10:钱几乎一进一出,现金跑得比利润还快
把 “应收账款 ÷ 净利润” 从小到大重新排队,榜单前十几乎被白酒股一网打尽——山西汾酒、贵州茅台、ink data-widget="link" data-label="泸州老窖" data-link="https://www.sogou.com/tx?bddn=8067508597901328&sourceid=1_00_10&query=泸州老窖" data-machine="pseudo_tag_insert_qb_word">泸州老窖 ink>、ink data-widget="link" data-label="五粮液" data-link="https://www.sogou.com/tx?bddn=8067508597901328&sourceid=1_00_10&query=五粮液" data-machine="pseudo_tag_insert_qb_word">五粮液 ink>、洋河股份、酒鬼酒,再加上两家资源品(西藏矿业、泰山石油)、一家教育服务(行动教育)和一家化工新秀(维远股份)。在资金吃紧的年份,这条指标就像一道防火墙:账期再怎么起伏,这类企业也不至于因为“收不回钱”而爆现金流危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利润是真金白银,收款几乎同步到账,应收账款对经营毫无威胁。
拿山西汾酒来说:去年净利润突破百亿元,应收账款却只有几十万元,“账利比”被压到小数点后五位。白酒行业奉行“现款现货”,经销商想拿货必须先打款;汾酒又通过配额制锁渠道,即便消费端波动,库存也留在经销商手里,账期不会往厂商延伸。于是,回款与发货几乎同频,利润是真金白银落袋。
西藏矿业则展示了资源型企业的“长单预付”逻辑。锂精矿多用现货或季度长单交易,客户预付款锁资源,锂价波动再剧烈,现金早已收稳,应收风险几近于无。
行动教育是另一种极端:培训费在学员报名时就全额到账,随后按课时摊销收入。账面看似递延,但现金早在第一时间进账,经营性现金流常年大幅跑赢利润。
榜单里其余公司——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洋河、酒鬼酒、泰山石油、维远股份——无论是高端白酒的经销现款、成品油零售的日结模式,还是化工长单的月度预结算,实质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收钱”排在交易链最前端,让现金跑在利润前面。
纵观十强,低“账利比”背后的共识只有三条:白酒的现款现货议价、资源品的预付锁价,以及服务业的先款后课。景气高时,他们囤库存提价;景气低时,他们锁合同稳现金。账期再怎么波动,现金流都先站在安全线外守底。对投资者而言,这些公司不仅更能穿越周期,还能在市场转冷时反向收割流动性优势——应收账款在它们手中,确实更像一根随时可收缩的救命绳。
行业视角:谁天生赊账,谁天生收现
从“应收账款÷净利润”的行业均值把整个 A 股切开来看,会出现两条泾渭分明的河岸:一岸天生赊账,另一岸天生收现。高低之分并非简单的管理优劣,而是商业模式写进 DNA 的先天差异——有人先干活再收钱,有人先收钱再交付。
一端是“先赊后收”的高危五强。
建筑装饰高居第一,平均账利比冲到 70 倍以上——工程款分节点验收,地产、基建一踩刹车,回款节点立刻后移,现金往往比利润先“闹情绪”。国防军工紧随其后,装备合同跨年度是常态;财政拨款一慢,应收就像定时器,久拖必炸。计算机看似轻资产,却被“定制开发+后期验收”锁死账期;甲方预算一削,付款也跟着迟到。机械设备和轨交成套是“先发车后收钱”的典型,下游开工率一降,存货和应收一起膨胀。家用电器则靠渠道压货抢份额,终端动销要是跟不上,账期就像橡皮筋越拉越长。这五条赛道的共通点是:景气向上时,用赊销换规模;周期掉头时,账期回弹,先抽紧现金流,再蚕食利润。
另一端是“先收后干”的稳健五虎。
白酒稳坐头把交椅,经销商先打款后提货,账利比被压到小数点后几位;即便消费放缓,厂家也能控货提价,把库存留在渠道端。石油石化和煤炭属于大宗现货或长单预付:交割即付款,资源属性决定了议价权握在卖方。非银金融把手续费、保费先装进口袋,再按会计规则分期确认,经营现金流常年跑赢账面收益。公用事业(电网、水务)多采取预收或月结,客户粘性高,坏账极低。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把“收钱”排在交易链最前端:景气好时先收现金再排产,景气差时锁合同稳账期,应收账款很难成为掐断资金链的那根稻草。
所以你看,一家公司的真实体质,往往不在头条上的利润率,而是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财务角落里。榜单之外,行业之外,真正决定它命运的,是那根不断被拉扯的账期弹簧,是每一笔利润背后能否如期落袋的确定性。
下次再翻开财报,别急着看增长有多快、利润有多美,先摸一摸“体温”:账利比跳过 10,就是红灯;低于 3,大致安全。
再回溯“病程”:三年曲线若一路陡升而利润未随之增长,多半是在冲规模、刷报表;曲线若缓缓回落,则可能是在主动压缩赊销。
最后,别忘了“问病灶”:客户是谁,账龄多长。央企政府就算账期长也大概率能收回;但若是长尾客户或资金吃紧的民企,一旦逾期就可能坏账。账越老,客户越散,风险越高。
牛市里,谁都能跑得快;可一旦周期掉头,只有“收得回钱”的公司才能活得久、站得稳。
利润只是表象,应收账款,才是真相。
看懂这根财务稻草,你就看懂了一家公司的底牌,也看清了它能不能穿过风浪,最终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