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作风问题属道德范畴、腐败问题属法律范畴”是一种错误认识

   2025-07-23 kongyu860
核心提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风腐同查同治”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战略部署。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

图片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风腐同查同治”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战略部署。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对于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2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集中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突出问题”,特别强调“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同源共流、一体共生。风腐同查同治通过制度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重塑权力监督体系,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从分治到协同:风腐同查同治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逻辑:塑造“集成式”治理框架

风腐同查同治立足作风问题与腐败行为在权力异化机理上的同构性,破解传统模式中信息壁垒、责任空转等结构性难题,革新“就风纠风、就腐治腐”的孤立治理模式。反腐败工作实践表明,违规吃喝常常成为权钱交易的“敲门砖”。风腐同查同治通过“查腐必查风、纠风必挖腐”,建立“线索双向移送”机制,推动纪检监察机关与巡视巡察机构在信息共享、线索研判、案件查办等环节形成制度性衔接,打造风腐问题“同发现、同处置、同整改”的全周期管理机制。风腐同查同治既抓住关键环节,又注重整体推进,实现从“单点突破”的局部治理向“联合作战”的全域治理跃升,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

(二)制度设计: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

风腐同查同治通过构建跨部门协同、全流程覆盖的治理机制,形成立体化、精准化的风腐防治体系。在责任制度层面,推行“一案多查”制度,建立双向考核机制,压实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将风腐同治要求深度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考核体系。在查处制度方面,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细化问题认定标准,建立分级分类的风险防控机制,精准区分正常公务往来与违规违纪行为,既防止“泛化执纪”又杜绝“漏网之鱼”。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实施“以案促改”工作法,推行“三书一函”制度,建立推动“查一案、改一策、治一域”动态完善机制。通过“明责、严查、善治”的递进式治理体系,风腐同查同治既强化惩治的震慑作用,又完善预防的制度屏障,实现制度治本的长远目标。

(三)制度效能:打造“闭环式”治理机制

风腐同查同治依托制度效能输出,实现反腐败治理水平整体提升。在监督协同方面,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跨领域联动机制,形成“区域排查+专项治理”的工作模式,在查处纪律违规时,同步深挖权钱交易线索,从而实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在运行机制方面,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建立“风险预警—动态监控—精准处置—系统整改”的全链条管理流程,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权力运行各环节,及时阻断“小作风”转为“大腐败”的演变路径。在制度执行层面,通过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量化“四种形态”适用标准,使风腐联动处置有章可循,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叠加效应。

二、从表象到本质:风腐同查同治的思想创新

(一)思想认知:创建风腐同源的理论新维度

风腐同查同治突破“作风问题属道德范畴、腐败问题属法律范畴”传统认知局限,将作风问题与腐败行为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强调,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生命线。“风腐同源”的认知维度明确两者在思想根源上具有一致性,都是背离党的初心使命、丧失党性原则的表现。作风失范往往成为腐败的初始形态,这种内在机理的揭示为反腐败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不正之风是腐败的温床和诱因,与腐败行为相互交织、彼此助长,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通过明察“四风”问题与腐败行为的关联图谱,深刻揭示“违规吃喝—礼品馈赠—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的腐败演变轨迹。它拓展新时代反腐败理论的认知边界,为早期识别腐败风险信号提供重要依据,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二)思想理念:树立防治一体的治理新思维

风腐同查同治将预防和治理有机统一于反腐败全过程,标志着反腐败治理思维的理念升级。作风治理是反腐败治本之策。风腐同查同治推动反腐败工作从被动惩处向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在治理时序上,从事后惩处转向事前预防;在治理效果上,从“治标”转向“治本”;在治理目标上,从“不敢腐”深化为“不想腐”。作风问题往往是纪律松弛的外在表现,腐败行为更是对党纪国法的公然践踏。建立“发现苗头—及时预警—系统纠治”的动态循环机制,开展“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的积极介入,促进党员干部从被动约束向主动自律转变,实现从“治表”到“治心”、从“惩腐”到“防风”的思想跃迁。

(三)思想方法:建立系统施治的辩证新路径

风腐同查同治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又契合现代治理要求。首先,突破形而上学的割裂思维,把握风腐问题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通过“风腐交织”典型案例通报等方式,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有效治理“风腐同源”的演化生态。其次,将“抓早抓小”工作机制上升为方法论原则,明确作风建设的支点作用,将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建立日常监督、谈话提醒等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最后,构建“系统集成”的治理体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工作方法,建立“亲清”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既防范隐性围猎行为,又规范政商正常交往,实现规范权力运行与净化政治生态的有机统一。

三、从破立到融合:风腐同查同治的文化创新

(一)政治文化:清正廉洁的生态新格局

筑牢拒腐防变的长期防线,不仅需要刚性制度约束,更要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风腐同查同治在文化层面实现根本性变革,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新的实践内涵,关键在于将廉洁价值融入政治生态建设的全过程。从“廉为政本”的治国理念到新时代的作风建设,廉洁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风腐同查同治是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举措,破除不良政治亚文化,将“修身齐家”传统理念与现代监督要求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使廉洁价值真正内化为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实现传统廉洁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起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廉洁文化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廉洁文化形态。

(二)执政文化:自我革命传统的时代创新

风腐同查同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两个务必”的政治基因,是“刮骨疗毒”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相较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反腐缺乏持续性、西方国家因政党政治导致的制度性腐败等问题,我国创新性地将延安时期“甲申对”的忧患意识、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清醒自觉转化为破解“周期率”的文化实践。风腐同查同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从运动式整风向常态化治理的文化转型。

(三)社会文化:人民监督实践的创新发展

风腐同查同治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人民立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基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通过全方位创新工作理念和形式方法,将权力纳入群众监督范围。社会文化共建既强化制度约束,又培育文化自觉,推动廉洁文化向基层延伸、向日常拓展,构建起党组织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廉洁治理新格局,使崇廉尚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为深化反腐败斗争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风腐同查同治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创新,体现“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的治理智慧。在制度层面,打破传统治理的条块分割,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防治体系;在思想层面,深化对“四风”与腐败同源共生规律的认识,推动从被动惩处向主动预防的反腐败战略转型;在文化层面,通过重塑政治生态、激活传统廉洁基因、构建社会共治格局。通过正风“筑堤”、肃纪“固坝”、反腐“清淤”的系统施治,风腐同查同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全球反腐败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