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署了新的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紧接着,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取消12项对中国的制裁政策。令人震惊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甚至不到24小时。这一急转直下的局面让特朗普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几乎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局面。贝森特这一举动到底意欲何为?是否是在公开“打脸”特朗普呢?
在特朗普的政治框架中,“关税”一直是他与美国选民沟通的重要工具。他把关税看作是解决一切经济难题的灵丹妙药,认为它能促进制造业复兴、缩小贸易赤字、甚至压制竞争对手国家。就在7月31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上高调宣布,印度已经停止采购俄罗斯的原油,视其为对印度加征关税后取得的成效。然而,这一说法很快就被印度外交部否认,印度方面的人士还透露,两国之间有着长期的石油供应协议,短期内无法中断。特朗普的言论瞬间被事实打脸,不仅暴露了他在国际能源格局上的误判,也预示着他所发动的“贸易战”基础正在崩溃。原本他是充满信心的,但很快,现实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接下来,贝森特的言论进一步让特朗普陷入困境。8月1日,贝森特宣布,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和供应链稳定的考虑,决定撤销此前对中国实施的12项稀土相关制裁。面对金融和外交领域的双重压力,贝森特果断采取了这一行动,这不仅是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表现,也无疑是对特朗普强硬政策的直接挑战。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稀土分离和深加工领域,分别占有92%和86%的市场份额。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事系统对这些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当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时,美国的许多关键行业也遭遇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多个高精尖项目陷入停滞。特朗普的制裁令并没有制约中国,反而束缚了美国自己。撤销这些制裁,既是一种释放善意,也透露出美国在面临现实压力时的无奈。CNN评论指出,这或许是特朗普政府几个月来最具实质意义的退让。
然而,这一声明也无疑是对特朗普“极限施压”战略的直接挑战。贝森特宣布撤销的制裁政策,无疑是对特朗普先前“关税胜利”言论的当头一棒,暴露出美国在经济和外交政策上的深层次矛盾。除了贝森特的行为,印度的回应也让特朗普始料未及。在美国对印度加征25%惩罚性关税后,印度政府依旧冷静回应,表示将继续按照长期协议进口俄罗斯石油,并坚决拒绝外界干涉其主权采购。印度为何敢与美国抗衡?首先,俄罗斯的原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给印度控制通胀和保障能源安全带来了明显优势。其次,印度正在推进独立的外交政策,试图避免在美俄之间站队。在特朗普的施压下,印度展示出了强硬的独立性,这一行为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过去霸权式的外交话语正逐渐失去效力。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经济数据也令人堪忧。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7月的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了7.3万,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0.4万。此外,5月和6月的就业数据被大幅下修,合计减少了25.8万,创下自疫情以来的最差纪录。虽然美国的GDP增长看似尚可,但剔除外贸因素后的核心内需增长却降至1.2%,为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由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也在上升,6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了2.8%,创下几个月来的新高。消费者支出明显萎缩,市场也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关税保国论”不过是一个转移成本的游戏。随着华尔街的抛售潮,三大股指全面下跌。许多曾经支持特朗普的经济学家,现在不得不悄悄删除之前的言论。
对于普通美国民众来说,关税政策所带来的冲击更加切肤可感。纽约的居民杰奎琳·雷诺在超市只能买一颗番茄和一盒特价鸡蛋,而旧金山的迈克·墨菲则愤怒地指出,这种价格上涨不止是简单的涨价,而是直接打击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5年上半年,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每户家庭的购买力平均下降约3800美元。消费品、家电、日用品的价格普遍上涨,而小企业也因连锁涨价而陷入困境。美国民众不再关心所谓的“国家战略胜利”,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支付下个月的房租,孩子的学费还能不能承担。
特朗普政府曾高举“美国优先”的旗帜,宣称要通过关税政策振兴美国制造业、保护美国工人,并减少财政赤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数据和民众的反馈揭示出,这一政策反而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绊脚石,代价最终压在了普通美国人身上,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面对一系列负面消息的冲击,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8月初急忙“灭火”,宣布撤销此前对中国的12项稀土相关制裁。从特朗普高调宣布关税措施、印度强硬回应,到贝森特的紧急调整,这一系列的外交剧变在短短24小时内发生,绝非偶然。这是多年“极限施压”政策失败的缩影,也是华盛顿政治叙事与现实脱节的集中体现。
今天的全球经济早已不是20世纪末单极化的格局。各国间的经济高度互联,单边主义的行为只会招致反制。关税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工具,真正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因素,是科技创新的能力、社会制度的韧性以及与国际社会建立信任的能力。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关税政策不能带来实际的就业和生活质量提升,那它只会成为冷冰冰的政治账本,而他们仅仅是账本上的小数点。特朗普被“打脸”的事件,实际上只是美国关税政策失控的一个缩影,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