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瑞泽普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媒体总是把中国的‘坏消息’当作‘好新闻’。”这一评论如同当头棒喝,让许多仍沉浸在“中国威胁论”幻想中的人顿时清醒过来。瑞泽普自1983年首次访华以来,数十年间多次亲身见证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变:从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从基础设施的飞跃到科技的崛起,他看得清清楚楚。但在他看来,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却始终蒙着一层灰色滤镜,就好像用一台老旧的胶片相机,无论如何拍摄,呈现出来的影像总是阴郁而失真。更令人唏嘘的是,金斯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至2022年间,《金融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中负面比例高达86%,而《经济学人》也不遑多让,高达84%。这样的比例,几乎不是新闻传播,而更像是变相的“黑化表演”。
一、西方媒体的“偏见三连击”:意识形态、竞争焦虑与商业利益
为何西方媒体总是坚持戴上“灰色滤镜”?瑞泽普将原因归纳为三点。
第一,意识形态的固化。他们早已习惯将中国视作竞争的“对手”。就像电子游戏里系统自动为敌人套上红色警戒框,媒体记者往往先入为主,将中国置于“反派”的位置。哪怕中国在扶贫、环保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他们也更愿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借此赚取流量。
第二,竞争心态的作祟。中国保持约5%的经济增速,而美国却徘徊在2.8%左右的缓慢增长,这让一些西方媒体坐立不安,担心“饭碗”被抢。于是,“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泡沫”等耸人听闻的标题便层出不穷,制造恐慌以博眼球。
第三,商业利益的驱动。所谓“中国威胁论”,早已成为一种流量密码。只要与“中国挑战美国”挂钩,点击率、广告收益便会直线上升。因此,媒体机构便开始批量化地生产负面新闻,不惜夸大甚至歪曲事实。
二、偏见报道的双重恶果:公众认知与政策误判
这种带偏见的报道,最终导致双输。
对普通民众而言,认知停留在过去。许多西方人依旧以为中国还停留在落后阶段,却不知道中国已经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AI专利,5G基站数量远超美日德法总和,还在生成式AI领域实现了专利总量超过全球50%的领先。相比之下,西方媒体却常常只强调“中国抄袭”之类的陈旧说辞。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错误判断带来反噬。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原本想要扼制发展,却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正如瑞泽普所言,“美国越打压,中国越突破。”DeepseekAI的问世让许多西方媒体惊呼“突然领先”,但其实,中国AI人才占比高达47%、专利数居全球首位,这些“伏笔”早已埋下。
三、中国的应对“三板斧”:数据、实践与交流
面对西方媒体的负面叙事,中国并非沉默不语,而是通过三种方式回应。
第一,用数据破除偏见。当外界唱衰中国经济时,中国的AI专利数、5G基建规模和高铁里程便是最有力的反驳。
第二,用实践回应质疑。在气候治理、粮食安全和全球基建方面,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比如,中国每年为全球森林面积的增长贡献约30%,却鲜有报道;相反,纽约地铁年久失修的消息,反倒被拿来佐证“中国威胁”。
第三,主动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和网红走进中国,展示真实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和文化多样性。这些画面让世界逐渐看到一个立体的中国:既有上海的摩天大楼,也有云南的梯田茶园,既有深圳的科技创新,也有敦煌的文化传承。
四、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合作胜于对抗
瑞泽普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孤立他国的行为最终必然会伤及自身。美国的芯片管制政策不仅未能束缚中国,反而让中国更快实现国产替代;欧盟推行“去风险”战略,结果是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正为全球提供新的思路。从“一带一路”到碳中和,从金砖扩容到全球发展倡议,中国用行动证明,合作才是更有生命力的道路。
五、滤镜终将碎裂,真相自会显现
或许终有一天,西方媒体会摘掉那层“灰色滤镜”,把中国视为全球化的伙伴,而不是刻意树立的对手。瑞泽普相信,直接交流是消解误解的关键。当更多外国人亲身走进中国、触摸现实,那些“中国威胁论”的谎言自然会不攻自破。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没有谁能永远用滤镜遮掩真相。而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全球共享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