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原创不理中方警告,德国外长在东南亚批评升级,印尼却无动于衷
2025-08-25IP属地 湖北0

在雅加达的聚光灯下,一场外交闹剧悄然上演。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如同一个卖力演出的独角戏演员,对着镜头慷慨陈词,严厉指责中国“破坏国际秩序”。然而,他身旁的印尼外长苏吉奥诺,却仿佛置身事外,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当记者试图探寻印尼的立场时,得到的回复仅仅是那句模棱两可的“我们听取各方意见。”

瓦德富尔的“四日连环批华”之旅,始于东京,终于雅加达。早在8月17日启程前往亚洲之前,他便迫不及待地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问题上“主张霸权”。抵达东京后,他的措辞更加激烈,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越来越具侵略性”,甚至荒谬地将俄乌战争归咎于中国,声称“没有北京,俄罗斯无法入侵乌克兰”。20日抵达印尼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宣称中国在南海的强硬行为“威胁亚太、损害国际秩序”,甚至扬言台海局势“直接影响德国利益”,要求中国“施压俄罗斯停火”。

面对瓦德富尔的指责,中方以简洁有力的八个字定调: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连续两日(18日、19日)公开回击,直指德国外长的言论违背事实,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反对任何外部干涉。关于南海问题,中方重申局势总体稳定,中国与东盟正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外部势力煽风点火只会适得其反。

然而,这场外交风波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印尼的沉默。在瓦德富尔点名批评中国之际,作为东道主的印尼外长却始终保持沉默,既未附和,也未反驳。路透社援引印尼外交圈的消息称,印尼外交界私下达成共识:“保持中立最符合国家利益。”这种冷淡的反应并非偶然。2025年上半年,中印尼贸易额同比增长12.7%,中国已连续11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反观印尼对德出口仅增长4.8%,德国在印尼的投资项目也仅有120余个,规模远逊于中国。

瓦德富尔的“变脸”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仅仅三个月前(5月),他刚上任时还主动致电王毅,承诺德国将奉行“积极主动、相互尊重”的对华政策,强调中德是“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然而,随着德国新政府内部绿党势力的抬头,其对华立场也急速转向强硬。2025年7月,德国发布了首份“中国战略”,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对手”,试图在印太地区拉拢日、韩、澳等国,组建所谓的“八国反华联盟”。

这种经济依赖与政治表演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一幅撕裂的画面。瓦德富尔在亚洲高喊“去风险”,但德国企业却用真金白银表达了自己的选择。2024年中德贸易额超过2500亿欧元,大众、宝马等德企30%以上的利润都依赖于中国市场。尽管2025年第二季度德国对华投资罕见下降5.2%,但企业高管也坦言,“政策不确定性”是主要原因。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瓦德富尔批评中国“扭曲市场”的同一天,德国车企却享受着在华的超国民待遇——宝马沈阳工厂获得了15年免税,奔驰北京研发中心则独享土地补贴。

东南亚国家用务实合作,有力地反击了德国的说教。就在瓦德富尔离开雅加达的第二天,越南宣布采用中国铁路标准,替换法国殖民时期的米轨;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也确认将出席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东盟峰会公报更是明确拒绝站队,强调“坚持东盟中心地位”,未采纳任何针对中国的措辞。数据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2025年7月,东盟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5万亿美元,中国贡献了最大的份额,而德国对东盟出口增长7.3%的背后,仍然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最终,这场自导自演的地缘政治剧,只剩下了德国的独白。当瓦德富尔在东京指责他国“侵略”时,德日签署的《防卫装备转移协定》正被质疑重蹈军事扩张的覆辙;当他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时,却无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法律界定。印尼的冷眼旁观、东盟的集体沉默,以及中俄宽体客机项目的稳步推进,无不印证着一个事实:靠复读陈词滥调来博取战略存在感的时代,早已宣告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