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以文风之变,撬动传播焕新——2025年第8期《传媒评论》目录来了
2025-09-04IP属地 湖北0

点 击 上 方△ 蓝 字可 关 注 我 们

《传媒评论》2025年第8期的目录新鲜出炉

让我们看看本期都有哪些传媒热点

封面 / COVER

08 以文风之变撬动传播焕新

09 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的实践策略与长效机制/赵 瑜

12 返璞归真再看“短、实、新”/严 沁

16 放大“快、新、短”优势,深化融合传播/余 云

18 基于用户需求的媒体文风革新实践探索/杨彦翀

技术派 /TECH GEEK

20 多模态技术在媒体内容生产中的应用与挑战/郑 俊 赵文滟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 HOW TO BE A JOURNALIST

23 “爱”与“诚”,让对话成为最佳艺术/周伟达

国际传播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6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叶 菲

探索 / EXPLORE

29 县域媒体如何深挖本土资源/施宇翔

32 方言电视节目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创新探索/孙益勇

35 直接电影与参与式传播:亲子综艺《我们的爸爸》的媒介实验分析/李 骏

38 “三农”新闻的情感传播与乡村认同构建/唐 豪

观察 / OBSERVE

41 地市级媒体与本土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徐琼峰

44 从信息枢纽到文化赋能:县级融媒体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角色升级研究/马廷魁 杨 建

48 微短剧爆火的七大成因/刘建华 张欣然

融合 / CONVERGENCE

51 短视频时代新闻摄影创新表达的路径研究/王嘉楠 俞 跃

53 融媒语境下经济新闻记者构建核心能力的路径探析/周 晖

55 媒体构建基层传播网络路径探析/葛凤杰

57 深耕融合传播新赛道 锻造时政报道新范式/王晓敏

59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类短视频叙事研究/王红波 徐安琪

实践 / PRACTICE

62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务中的风险及应对/杨文馨

64 政务短视频账号运营创新路径探索/王 成

66 反转新闻引发的信任危机及规范重构/张 超

69 新闻发布技巧的提升策略/李 文

71 新媒体时代励志报道的挖掘与传播/周立明 毛 琦

73 交互 共情 抵达:文化润疆背景下融媒产品的创新实践/林 晨

76 深耕垂类领域,探索“媒体+”社群传播新路径/刘艳丽

78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采编的地方实践/周俊朗 卢俊敏

80 坚守人文关怀,避免新闻创作中“博眼球”陷阱/陈 勤

82 新时代背景下“乡愁”题材的全媒体表达与传播/吴 斌

县融新势力 / NEW MEDIA LANDSCAPE OF COUNTIES

84 以“老花镜”战略重塑县市报竞争力/蒋豪杰

86 县级融媒体深耕新闻短评的路径探析/张哲萍

88 AI技术赋能媒体全链条革新的实践与探索/陈 怡

90 县域经济报道如何出新出彩/任广明

92 浅谈提升县级融媒体报道质量的“辩证法”/葛锦熙

阅读 / READING

95 理想之花 实践之果 研究之蔓/张佳佳

赏析之眸 / EYE OF APPRECIATION

封三 给观者以美感,或痛感/徐 斌

今年5月去世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是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他一生传奇、著作等身,在漫长岁月里,他值得被人们反复提起。故此,在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其作品的分析短文《他想用照相 机拯救人类》后,我还想写第二篇。

萨尔加多一生拍过很多载入摄影史册的专题系列照片:巴西金矿工人、海湾战争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迁徙的移民、另一个美洲、创世纪……在他前期 创作中,尤以直面和记录战争与灾难的残酷影像震撼人心。今天要讲的,是他在非洲拍的饥荒照片以及引发的讨论。

1984年,萨尔加多参加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来到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地,拍摄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饥荒。在这些照片中,有很多画面里的成人 和儿童皮包骨头、形如枯槁,令人不忍直视(见图1)。但也有很多画面被赋予了绮丽的光线、优美的构图,甚至诗化的意境(见图2)。

这组照片在给他带来赞誉和奖项的同时,也带来了质疑和批评。比如过于注重视觉审美,以唯美的方式来反映世间悲惨,会使观众为视觉美所吸引而忽略 了镜头前真实的苦难。美国评论家英格丽·西希尖锐指出:萨尔加多过分忙于布置他照片里的元素了——在其拍摄痛苦不堪的对象扭曲的生活状态里发现“优 雅”和“美”。“美”唤起的是赞美,而不是行动。

法国艺术批评家让-弗朗索瓦·谢弗里埃指责萨氏作品是“煽情的偷窥主义”。对此,萨尔加多辩驳道,他的拍摄只是为了赋予被摄者以尊严,“我不是艺术家,而是忠实的记录者。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摄影唯一丑陋之处,就是被拍摄者正在遭遇的痛苦。”

摄影,作为最忠于现实的造型手段,首要任务是要传达“真”还是表现“美”?它不只是摄影理念与方法的问题,还可能涉及摄影伦理问题。摄影,要给观者以痛感还是美感?不同摄影师有不同答案。有意思的是,哪怕同一位摄影师在其同一专题的不同照片中会有兼顾或摇摆,更有可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或选择。萨尔加多在后期创作中,完全逃避现实的凶残和痛苦,转而创作深入记录地球原始之美的《创世纪》便是一例。

拿萨尔加多的这组非洲饥荒照片来说,其大部分画面是触目惊心、直击现实的惨淡影像,只有小部分 照片有刻意追求审美价值的痕迹。那些唯美的照片, 是增加了照片的“悦”读性和传播度,还是削弱了这组照片的残酷性和真实度,恐怕也是各说各有理。

有人认为,这种唯美风的纪实照片,是受了西方艺术史上“圣像”绘画传统影响,试图以神圣化的影像,唤起观者类似宗教情怀的观感。这也与英格丽· 西希对萨尔加多的批评“异曲同工”:他的许多照片使人想到宗教艺术以及宗教商品化产生的媚俗产物。

可视化美学 / Visual Aesthetics

封二 烽火家书——致敬胜利/黄昕

抗战时期,一封封家书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血与泪,字里行间满是深切的眷恋,更映照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与先辈们无悔的报国信仰。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烽火家书”特别策划,邀读者一同重温这些穿越时空的抗战家书,在沉浸式体验中上好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此次策划以抗战先烈的家书为核心叙事线索,分为家书诵读与重温家书两部分,通过静态海报、音频、动态视频等多元形态,立体再现那段刻骨铭心的民族抗争史。从烽火时代的苦难与牺牲,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品格,再到中华儿女滚烫的报国之心,均在策划中得到细腻呈现。在呈现形式上,整组策划凸显匠心:视觉上以黑灰色调为基底,搭配金色文字,既强化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让先烈精神如星火般醒目;音频内容则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精准还原人物当时的情境,以强烈的情绪张力直抵人心。策划特别邀请优秀青年演员诵读 先烈家书,以“跨时空对话”的形式搭建起当代青年与历史记忆的桥梁,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下,历史影像与现代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仿佛置身当年的烽火现场,深切体悟先烈的赤子情怀。更值得一提的是,策划运用AI技术让先烈照片“活”了起来,在光影流转间,让生活在盛世的我们得以更真切地凝望先辈容颜,加深对他们的记忆与敬意。

来源:传媒评论

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