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荣教授,现任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量子医科学研究所先进核医学基础研究部部长,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PET分子探针及核医学研究专家。他领导的团队在核医学领域,尤其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年来,张明荣教授凭借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带领团队在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了核医学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团队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张明荣教授的研究团队专注于PET分子探针的开发和标记技术,致力于为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放射性药物。团队成功研发了125种PET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涵盖了包括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转位蛋白TSPO、谷氨酸受体等靶点,这些靶点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团队的研究不仅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还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张明荣教授的团队成功开发了新型[11C]谷氨酰胺分子探针,该探针用于无创监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开创了代谢性疾病诊断的新时代。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NASH的诊断精确度,还为治疗提供了新的评估手段。
国际化科研环境及人才培养
张明荣教授的研究团队国际化程度高,汇聚了来自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QST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教育基地,积极推动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张教授强调,全球“知识”和人才的流动对于维持科研的活力至关重要,他致力于通过培养国际化的科研环境,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全球领先的PET药物研发
张明荣教授的团队在PET药物的研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功开发了128种用于临床研究的放射性药物。在认知症领域,团队开发的PET药物显著提升了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症的诊断准确性,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团队还通过与制药公司的合作,加速了多种药物的临床转化,为全球药品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展望:技术传承与社会贡献
张明荣教授不仅致力于新药研发,还特别重视技术的传承。他认为,技术人员是支撑先进研究的重要力量,如何将这些核心技术传承给年轻一代,是未来科研发展的关键。张教授还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物特性,继续与全球制药公司合作,将最新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社会,造福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