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关于对濠江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024013号提案的答复
2025-09-20IP属地 湖北7

杨基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汕汕高铁通车机遇,推动濠江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关注及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深表认同并积极采纳。经商区直相关部门及各街道,现答复如下: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高铁、港口、高速等基础性、枢纽性的交通设施,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近几年来,濠江区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格局实现一年一跨越,2021年广澳港二期竣工验收,港口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南北互联更加便捷;2023年汕头南站正式通车,濠江区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同时,濠江区积极把握各项政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紧抓新一轮深汕对口帮扶协作的发展机遇,推动珠三角地区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向濠江区,全面加强与南山区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助力濠江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打好“筑巢引凤”组合拳,构建高品质汕头南部新城区

(一)规划发展同步推进。在濠江区迈向“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中,明确提出构建“一带引领、三圈互动、四城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蓝图,重点包括推动高铁经济圈和汕头南商务滨海新城建设,打造以汕头南站为基点,以中海旅游度假村、中海信创新产业城等服务功能区为延伸的区域发展格局,共同塑造一个集高效办公、便捷购物、金融服务、美食体验、文化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高铁新城经济圈。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充分发挥濠江“一环四横六纵多网络”外联内通路网优势,强化互联互通能力,以汕头南站为重要枢纽,配套建成南站大道、站前东路、站前西路等。拉通海湾隧道、虎头山隧道及南延工程,2024年6月项目实现全线通车。协同加快汕汕高铁(汕头南—汕头段)、疏港铁路、跨汕头湾新通道、汕南大道等重点对外联络通道建设。

(三)配套水平持续提升。加快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建设,强化县域商业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南滨潮博里、古城街区文化商圈、汕头南站交通枢纽商圈、北山湾教育服务商圈。目前我区已建成和在建商贸配套项目9个,其中,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潮宏基总部大厦建成投用,卓越风情街正式封顶,作为港区重要商业配套的潮港大厦加快建设。另外,恒大商业综合体、中海环宇天地、熙海岸花园蓝鲸天地商业广场3个商业综合体开放运营,新濠添等3家高品质酒店正式营业。

二、加快多层级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洼地”

(一)省市区产业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协同推进12.91平方公里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濠江片区)建设,重点推进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台商投资区(濠江区二期)道路及市政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深圳—汕头产业合作园区(濠江片区)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加快区级合作园区建设,联合南山区打造“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合作园区”,一期包括中海信、万顺、中标三个片区。

(二)六大既有产业园区能级提升。集中资源力量加快六大工业园区建设(南山湾科技产业园、台商投资区、河浦工业区、海上风电产业园、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大三联工业区),促进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

三、聚力营商环境优化,厚植招商引资新沃土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濠江区以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的责任担当,主动看齐“第一方阵”,积极申报省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濠江区成为粤东唯一入选区县。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将政务服务中心整体前置到产业园区,打造一站式政务综合体,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窗通办”和“办事不出园”的便捷服务。打造“濠”易办政务服务品牌,上线“一件事”主题服务50项,实现“秒报秒批”478项,“不见面审批”506项。

(二)招商机制不断强化。与南山区成立对口帮扶协作联合招商专班,建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联合招商。区党政有关领导先后二十多次带队赴深圳、珠海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举办招商推介会及文旅推介会4次,吸引一批优秀企业来濠对接洽谈项目。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推动政策叠加共享,出台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7条工作措施、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8条优惠政策以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6条扶持措施,提高对企业转移落地的吸引力。联合南山区谋划打造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以南山区科技创新赋能濠江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展示产业、链接资源、场景创新、产业赋能等功能的示范窗口,目前项目有序推进中。

(二)人才吸附能力增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贯彻《汕头市濠江区加快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出台区“百千万工程”人才支持政策,制定一批南山对口帮扶濠江人社领域补贴办事指南和评选办法,确保产业发展人才能够享受到应有的补贴和福利。与清华大学汕头校友会、中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组织濠江区有关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参加广东省人社厅组织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韧性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共两期培训班,做好产业技术人才培训。

五、坚持品牌强区建设,凝聚转型发展新动力

(一)预制菜产业链加快完善。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的冷链物流、装备制造、工艺包装、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通过上下游整合,打造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完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有金派、天濠、冠炜、冠大等冷链项目11个,冷库总库容13.47万吨。

(二)工艺纸盒行业蓬勃发展。以展会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广泛发动工艺纸盒企业参展办展,2023年,先后组织近60家次工艺纸盒企业“走出去”参加广交会等各类国内外展会,助力企业有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助力我区传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汕头市濠江区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措施》,加大对企业出口、参加展会等扶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深圳南山创意、文化等优势,培育“南头古城—达濠古城”双古城联动品牌,吸引深圳优质企业来濠江交流,现已有10余家深圳文旅企业自发来濠江深度考察,活动效果初步显现。此外,联合举办“百千万工程—第五届达濠鱼丸美食文化节”,进一步提升品牌内涵,不断扩大濠江文旅消费吸引力和影响力,助力“百千万工程”文旅产业。同时推出培育“濠江珍好”品牌,将濠江区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与南山区的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等优势紧密结合,解决传统特色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品质难把控、售后服务弱等痛点,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展市场。

六、紧盯数字经济“新风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紧扣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围绕构建“1+4”重点产业体系,准确把握濠江海上风电资源及国际海缆登陆站平台优势,两区协同探索海上风电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大产业堆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濠江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的无缝连接,深化“5G+工业互联网”。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搭建企业级平台,辐射带动工业互联网全链条发展,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能力。以企业“上云上云”为抓手,鼓励工业企业开展“上云”行动,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加快提升云业务能力。

(三)企业电商业务有效开展。以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产品为依托,因地制宜,因品施策,推动达濠鱼丸、工艺纸盒、纺织服装等发展电商产业。区内现有宏杰内衣、南亨、李老二食品、添乐化妆品等几十家企业通过淘宝、抖音、快手、拼多多、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京东等国内知名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培育壮大电商人才队伍,举办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晶华鱼丸、蒂蒂香、乙记鱼丸、澳士兰乳业等企业。此外,联合南山区组织4AM电竞俱乐部汕头濠江选品基地揭牌仪式暨电商选品交流会,为在今后借4AM的宣传推广优势打造线上直播平台,打通数字化营销闭环链路,为濠江区企业实现产品顺利出海架起桥梁。

下来,濠江区将抢抓汕汕高铁通车机遇,锚定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多措并举,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积蓄更为强大的势能。

一是有序推进平台建设。紧抓产业转移和对口帮扶协作契机,加快推进多层级产业平台建设,做好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合作产业园扩围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推进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以数字赋能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打造“类深圳”的营商环境,为全市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提供“濠江经验”。三是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品牌。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品,加强对鱼丸产业、牛蛙预制菜、工艺纸盒产业的生产指导和服务,叠加我区冷链物流集聚发展的优势,探索发展“冷链配送+农产品”“生鲜电商+农产品”等冷链流通模式,创新产品工艺,提高产品生产品质。四是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对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或优化,引导企业围绕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装备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或改造,扶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更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数字化转型。五是发挥高铁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把握南站通车机遇,鼓励支持社区融入高铁经济圈发展,构建“社区—邻里—街坊”基本公共服务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旅升级,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