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说”——明朝末年,可以这样看

   日期:2025-09-18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soyinfo.com/mobile/news/show-htm-itemid-2705.html
核心提示:明朝末年,可以这样看赵竹帛(2018年5月25日)中国历史上朝代两分的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1126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27759882p00r8xmmb002sc0008c004m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明朝末年,可以这样看

赵竹帛

(2018年5月25日)

中国历史上朝代两分的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1126年完颜金兀术攻入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次年,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定都临安,史称南宋。整个宋朝享国319年,其中南宋152年。除此之外,明朝也曾朝代两分,但历史上既没有前明和后明之说,也没有北明和南明之说。南明是后人的称法。明朝历史说法是终结于1662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顺朝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这一年是甲申年,300年后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将这篇文章推广至全党,让全党同志从中吸取教训。郭沫若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明朝灭亡是因为腐败。历史上,明朝到此戛然而止,后续的事不在明朝历史之列。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568e55b3p00r8xmmv0057c000ci0072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但实际上,历史比我们的认识要复杂得多。1644年,只是大明朝皇都被攻破,当朝皇帝殉国而死,但明朝并未完全灭亡。有人说存续了36年,我认为是又存续了18年,到1662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勒死。将明朝死亡时间定在1644年,是清朝统治者为了转移矛盾,把明朝的灭亡之责推到李自成的起义军身上,让人们不怨恨满清人。南明的历史后来又是如何被提起的呢?是孙中山先生带领同盟会闹革命,要推翻满清,说明我们汉族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所以我们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清朝统治时期,虽然大兴文字狱掩盖了一些不利其统治的部分历史真相,但船过必然留痕,还是有线索可寻。

对于南明史,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南明史,不稀奇。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c5b41964p00r8xmn8006dc000cw0072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民国学者钱海岳写过南明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诚也写过南明史。对于这段历史,不是今天才被人关注,一直有很多人在关注。清末民国初年至今,就一直有人关注。关于南明史,我因少时听过关于李自成的小说,才搜集了很多资料,对其一探究竟,对这段历史不时地触摸。1644前几年,当时正赶上小冰河期,明朝黄河以北地区发生了大面积鼠疫与旱灾,死之十之四五,十城五空。这一场瘟疫及一系列灾害让明朝国力大损。另外,明朝末年财政赤字特别多,土地兼并严重,救灾不力,引发失地流民起义造反。陕西省米脂县失业驿卒出身的李自成跟随高迎祥揭竿起义,提出“均田免粮”这个口号,各地先后流行“迎闯王,迎闯王,迎了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得到当时很多人的支持,特别是农民,因为之前历朝历代农民都要纳粮。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进攻北京时,明朝国库空虚,崇祯帝想组织筹款筹粮招兵抵抗,但皇亲国戚、朝廷大臣们响应者寥寥。如崇祯的岳父周奎当时只拿5000两白银。但这些人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却交出了大量的财物,仅周奎就交出了几十万两白银。最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时说:众臣误我。城破后,明朝大臣殉国者不多,崇祯死时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同时殉死。可见这些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的人格之低。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c9cda2c9p00r8xmng00y5c000oe00lf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关于李自成,我认为不能称其为一代枭雄。他虽然推翻了明朝,但很显然缺乏战略观念,不懂治国之道,不懂御人之术。吴三桂当时领兵在山海关驻守,有他将满清兵马挡在关外,清兵入不了关。当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小妾陈圆圆就在北京。按道理讲,应该对这些关键人物实行统战、给予安抚。但李自成的一帮手下军纪太差,李自成竟不能有效约束其部下之乱为,部将刘宗敏竟为了钱财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强抢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因此,“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被逼反。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4729c278p00r8xmnm00dhc000iw00a2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另外,李自成身边文臣的视野见识也不行,身边近臣文的只有举人出身的牛金星和另一个算命出身的读书人宋献策,格局没有太大的,且清兵一到,马上背叛李自成,投降清兵。1644年,当时中国是三雄并列:一是崇祯帝,二是李自成,三是多尔衮。从当时时局演变看出多尔衮的雄才大略,远超崇祯和李自成,清兵得以顺利入关,大清王朝的兴盛得益于摄政王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也是顺治皇帝的叔叔,当时是满清最有权力的人。现在看,这个人水平太高了,格局之大,视野之远,非其他人可比,当时大明朝上下没有几人看出多尔衮意在夺取大明江山社稷,而不是掠夺财富女人就走。他身边有重要的文人谋士,也是运筹非凡,如一等一的汉奸范文程。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在沈阳考取了秀才,后来投靠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对其都非常尊重和重用。劝降洪承畴,就是其出的主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762077b3p00r8xmnt00e6c000dw00ff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关于清兵入关时的兵力,有人说是6万人,我说是13万人。当时,满清八旗兵每一旗大约是7500人,但是有的旗兵马不满。当时多尔衮定的政策,八旗兵三分之二进关,这大约是4万多不到6万人。除了满八旗外,还有蒙八旗2万多人。此外,还有汉八旗和其统治下的朝鲜兵,以及辽东地区没有编入编制的汉人军队接近3万人。这些兵力加一起,在12万至14万之间。入关之后,明朝有效统治地区主要是淮南。北方主要是李自成的军队。但由于李自成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与清兵对抗过程中一路溃败,退至湖北被乡勇所杀,命丧九宫山,享年39岁。当然,也有人说当时死的不是他,他后来出家了,自称奉天大和尚,这是另外一说了。

崇祯帝死时34岁。南明的形势并不明朗,地域很多,但始终未形成君臣一体化,其中也包括拥立谁即位称帝而发生的内部争斗,既有党争,也有军人之争,特别是王权之争。这时候,南明君臣尚不知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还幻想“借虏平寇”,不知引狼入室;大量官员与读书人还有保官与取官为主要人生理想,不顾国家危亡与大量民众被屠杀。即便是当时名重一时、后世称颂的史可法,现在看来也不过是昧于势变、节操尚佳、才具平庸罢了。我总结为君不君、臣不臣、士不士、人不人。明朝的败亡就缘此。当时大小汉奸遍地,除了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外,我再提两个有名汉奸。一个是钱谦益,清兵近逼南京城时,其妾柳如是劝他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最后,他带领一些人开城门迎接清兵进城。还有一个是孔子的后代孔衍植,他给多尔衮写的投降书,极尽阿谀奉承之词,有失中国文人儒家之礼。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ca786c7cp00r8xmnz008jc000cu008x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其部将李过、袁宗第、郝摇旗、刘芳亮、田见秀、李来亨、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纷纷加入到反清复明斗争中。有的部将从陆地行动,希望郑成功从海上配合。郑成功是受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并未把反清复明之志和民族大义摆在第一位。由于南明多数军人集团格局不大、觉悟不高,没能成大事。反观同时期的多尔衮,特别会用人,纵横捭阖,利用汉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南明君不君、臣不臣、士不士、人不人的状态,汉奸大行其道,所以南明落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1bcd4012p00r8xmo40080c000cb007u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南明,是一段被人忽略但应该被记住的历史。我一直讲,对历史可以用拼凑的方式,尽管有盲人摸象之嫌,但通过我们不停地挖掘,把各类线索组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印象。即使有些与历史真相相悖一些,但必竟这是一条学习的途径。而且,有些就与历史真相吻合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不要忽视事实本身的内涵,不能割裂地研究,要研究其内在的必然。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漠视,不能有丝毫的忘记。君要为君,臣要为臣,士要为士,人要为人。南明的失败就在于此。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当然,我们也不能沉迷于历史上民族的纷争而忘大局。清兵从辽东一路杀来,在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杀汉、杀回、杀苗,清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令”,反抗与不从者即杀。关内死于清兵者达几千万,四川人遭张献忠杀戮后,清兵又大肆屠杀,几近灭绝,残暴至极。关于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都已经是历史,我们不能延续这种民族的仇恨,我们应掠过历史的是非恩怨,面向未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经过历朝历代的民族大融合,我们谁也不敢否认自己的身体内没有其他民族的血统。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318%2F8f9bf872p00r8xmol0071c000af007uc.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回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汉奸,依然存在汉奸文化。有的人甚至仅仅是为了蝇头小利,就出卖民族利益、出卖国家利益,非常可耻。今天,我们重温南明历史,意在鉴今,意在避免重复历史的老路,意在从中吸取教训,意在应清除汉奸文化,意在不能让汉奸害国,让我们国家、民族、人民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