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破获的间谍案
甲午战争中,清廷还破获了几起重大间谍案,除了上面提到的石川伍一,还有9名重要日本间谍被逮捕处死。
1894年9月,据南洋大臣刘坤一奏报,逮捕了2名日本间谍:一名叫福原林平,26岁,一名叫悯内友次郎,28岁。这两人都是日清贸易研究所的毕业生,8月奉根津一的指示赴东北搜集情报,他们冒充湖北商人,准备搭乘法轮去营口,因轮船推迟起程住在法租界内一家旅馆,后被人识破,9月被处决。
与福原林平等人被捕前后,藤岛武彦、高见武夫2人也暴露被捕。他们冒充和尚住在寺中,后被僧人发现送官,在浙江被斩首。
前面说过的被派往辽东半岛的6名间谍中,除1人生还,其余5人都被捕。其中的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藤崎秀最为出名,都是荒尾精的部下,在日本谍报界被并称“三崎”。
山崎羔三郎是日本国内秘密间谍组织玄洋社的骨干分子。1888年25岁时来上海,曾在汉口乐善堂活动数年,经常化装为卖药商人
甲午战争中,尽管清廷破获了几起间谍案,处死了10名重要间谍,一些人还提出了各种防谍建议。但从最后结果来看,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日本的胜利,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日本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各种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人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甲午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近代中国与日本两国命运的一场战争。战后的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败了,则更加严重地陷人半殖民地的深渊。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陆奥宗光在战后不久写的《蹇蹇录》一书中这样写道:“战胜的结果,对内对外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地位,加强了我国的势力,使过去曾经讥嘲我国只会模仿文明皮毛的欧洲列强从这种错觉中清醒过来;承认日本已经不是远东的山青水秀的一个大公园,而是世界上的一大势力了。”陆奥宗光引用一位英国学者的评论说:“远东大战的结果,使一个帝国的声誉日上,同时也使另一帝国的声名扫地。”
这场战争取得如此的结局,自然取决于许多因素,而惊心动魄的间谍战,这条与公开战线相辅进行的隐蔽战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谍报工作之所以如此成功,与清廷不能严守军事机密,不重视防范间谍有很大关系。一些间谍甚至受到清政府的保护,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宗方小太郎,他1877年周游北方战略要地,就是以“学生”合法身份、持有总署发放的通行证,受到清廷保护的。在两国关系已十分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清廷还为川上操六提供大量方便,予以“殷勤接待”,李鸿章甚至视他为上宾,请他参观了军工厂、军事设施、军队操练。一些人还为日本间谍提供情报,更为严重的是,为谋求个人私利置民族利益不顾,两国交战之时。仍给日本提供帮助的也大有人在。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十珩为牟取暴利居然“盗卖子药济倭。得银40万两。”据记载,“我国奸商代渠办伙食等物者亦不少”,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侯补道张鸿禄‘’以米三千石售与倭人”。不仅如此,李鸿章等人在对日本间谍的处理上,明显表现出袒护之意。比如石川伍一一案,先是“匿地雷事不奏”,继而由于“供词牵涉李经方及军械所局员”,授意盛宣怀“勒天津县李振鹏改供,为李振鹏所驳斥”。后来,李鸿章又“立意不杀此人。云:‘若杀之,殊有碍于和局’”。此后,清廷又抓获几名间谍,据给事中洪良品揭发,李鸿章“不独未杀,并每人送路费一百元,闻该督以‘杀了要赔钱’为辞。”当然,石川伍一后来终于被处决,但此前种种内幕充分暴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另外,由于技术落后,甲午战争时期,清廷的密电码被日军破译。当时,中国的密码编制非常原始,规律十分简单、变换很少,容易被破译。破译时间是1894年6月22日,日本由此掌握了
人们回顾一百年以前的这样一段往事,不仅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的判断,也是为了提醒今天善良的人们,不要在这方面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摘自《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杨念群/主编李文海 康沛竹/著 知识出版社